珲春市健全保护体系、实施保护措施,精准发力——为中华秋沙鸭撑起“保护伞”

本报记者 张鑫
       晨曦尚微,水鸟悄然而至。岸边的灌木丛旁,已等候多时的谷宝臣接连按下相机快门,定格下水鸟的身形。“头顶长有两个羽冠,翅膀和胸前羽毛都长有鳞片状黑色斑纹,是中华秋沙鸭无疑!”
       谷宝臣是个摄影爱好者,退休后喜欢扛着相机拍鸟,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捕捉到中华秋沙鸭的动人身姿。
       谷宝臣说:“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警觉性特别高,稍有异样情况,便立即采取躲藏行动,所以必须躲在远处,才能拍到它们。”
       3月份以来,谷宝臣每天天没亮就出门,赶赴珲春河流域中华秋沙鸭可能出没的地点。“中华秋沙鸭在河面上睡觉,像一支浮动的小船,睡醒后就开始觅食了。”功夫不负苦心人,3月8日、9日、14日,谷宝臣分别拍到了2只、4只、10余只中华秋沙鸭。
       据了解,中华秋沙鸭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洞巢鸟类,距今已生存1000多万年,被誉为“水中活化石、鸟中大熊猫”,是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和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,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仅有2400—4500只。目前,中华秋沙鸭已被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一级保护野生动物、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》稀有物种、《中国红色物种名录》易危物种;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。
       2022年年初,按照省林草局的统一部署,珲春市首次开展中华秋沙鸭保护工程建设项目,对中华秋沙鸭种群进行监测,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体系。
       珲春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科长王亚琼说:“为改善栖息地环境,加强对中华秋沙鸭的监测保护,珲春市各相关部门结合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特点,依法、科学管控珲春河流域老龙口水库上中下游河段和3-10月份的采砂、捕捞、漂流、摄影等活动,最大程度降低栖息地人为干扰,切实保障中华秋沙鸭栖息、觅食、繁殖和迁徙安全。”
       “不筑巢、爱上树”是导致中华秋沙鸭种群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,悬挂人工巢箱,可以改善中华秋沙鸭的营巢繁殖条件,提高中华秋沙鸭的繁殖成功率。
       王亚琼说:“为提高种群生存能力,实现野外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目标,珲春市林业局按照省林草局相关通知,积极开展‘安居工程’建设工作,踏查中华秋沙鸭巢址资源,加固已有人工巢,补充悬挂仿生巢。目前,已加固修复人工巢1处,补充悬挂仿生巢2个。”
       珲春市将积极开展珲春河流域中华秋沙鸭野外监测调查、栖息地保护联合执法等工作,进一步加大中华秋沙鸭保护力度,为专业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,助推生态文明建设。


       图为在珲春河流域游弋的中华秋沙鸭。谷宝臣 摄